--- 概要: 这是大斋期第4周,*薪羽姊妹*的讲道。我们对上帝的奥秘所知甚少,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生无论是死我们都是属于上帝的,并且我们可以确信上帝是爱我们的,他的爱是无私的,他的爱是恒久的,他一直在等待着更多的人回到他的爱里。 **Tags**: #大斋期 #比喻 #爱 #回家 **证道时间**:2022-03-27 **证道经文**:路15:1-2,11-32 ![[prodigal son.jpg]] **音频** <audio controls src="https://res.cloudinary.com/jeshurun/video/upload/v1648469830/audio/220327%E4%B8%BB%E6%97%A5%E8%AE%B2%E9%81%93_%E8%96%AA%E7%BE%BD_vdzwep.mp3"> </audio> 近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好像都不大太平,起起伏伏的新冠疫情已经三年了,今年年初震惊我们的铁链女事件,然后是俄罗斯跟乌克兰的战争,还有刚刚发生的东航坠机事件。这一件接一件的苦难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个世界是怎么了?在网络上看到躲过这次空难的幸运儿,是因为行程码带星改签了这次航班,但根据她朋友圈发布的那句“我知谁掌管明天”,很多弟兄姊妹认为她是主内的家人,大家都觉得是上帝救了她。为此我们感恩,同时我们也愿主安慰那些逝去亲人的人们。我看到有人问确定飞机上就没有别的基督徒了吗?还有的问这世上的一切不都是上帝造的吗?他不是爱他所造的一切吗?那其余132位的生命他就不管了吗?肯定不是这样的。上帝的奥秘在有限的我们这里真的所知甚少,而且我们不能通过这种日常发生的灾难来认识神的性情,我们要透过神永恒的启示才能清楚地认识神。今天我们要分享的经文是耶稣所讲浪子的比喻这一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神对罪人深深的爱和怜悯,他一直在等待着更多的人回到他的爱里。 15章前两节经文说明了天父差遣主耶稣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呢?我们留下这个问题,先来看这两节经文。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耶稣的讲道,吸引了各个阶层的人来聆听,包括当时被敬虔的人排斥的那些税吏和罪人,他们是不遵守律法的人,是被社会厌弃的,是不受欢迎的人,若是家中来过税吏,他们坐过的座位都要擦一擦,地也要扫一扫,以示洁净。为什么主耶稣却越过社会价值的安全边界,不避讳地和他们来往,甚至同桌吃饭呢? 我们的主在第十四章的教导吸引了被鄙视的税吏和其它显而易见的罪人,虽然耶稣谴责他们的罪恶,但许多人都认同耶稣的说法。他们真诚悔改,承认耶稣为主。每当耶稣看见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罪,他就会吸引他们,赐给他们属灵的帮助和福气。法利赛人和文士愤恨耶稣与公认为罪人的人友善地交往。憎恶耶稣这样做,所以他们高声指控他:“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法利赛人和文士这是在找茬诋毁耶稣,他们以为最具有杀伤力的一条,是耶稣与罪人往来。他们满有把握,单凭这一条,就能定耶稣的罪。或许这是因为《诗篇》第一章里面说的:“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诗1:1) 为了回答他们的指控,主耶稣列举了失羊、失钱和浪子的比喻。三个故事都直接针对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从未在神面前承认自己失丧的状况。事实上,他们正如税吏和罪人那样失丧,但却顽固的拒绝承认。我们今天直接来看第三个比喻:浪子的比喻。浪子的比喻(15:11--32)是我们圣经里的小标题,这句话的主语是“浪子”,但是这一部分的主要人物是“父”,讲的是父亲的爱,首先我们来看 ### 一.父爱的无私 “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这就是故事的开始。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小儿子要求父亲把他应得的家业分给他,父亲什么话都没有说照着小儿子的话去做了。这个小儿子太不懂事、太不孝顺,甚至可以说大不敬对吗?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人去世之后才处理家产,或者很多时候是家里长辈们主动提起分家产这件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是外国还是中国,小儿子这样的做法都不是极其不妥当的,父亲完全可以拒绝,甚至可以严厉的去责备这个儿子。但是,这位父亲没有和孩子争辩,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因着这个小儿子的请求,就把家业分给了他,尽管这个小儿子的请求实属过分,但父亲是懂得自己孩子的。父亲晓得如果要让儿子有所领悟、懂得父亲的心思,就得叫他经历艰苦。于是这位父亲就按照小儿子的要求分给了他产业。 得了应得的产业之后,“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这个儿子穷困潦倒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以至于他去放猪。放猪对犹太人来讲是一件极其羞辱的事,因为犹太人视猪为不洁净的。耶稣的意思就是告诉所有的人,人一旦离开天父,不但会受到极大的羞辱,还会得不到饱足被饿死。 这个小儿子经历了这一切,他就醒悟过来。17节记载说:“他醒悟过来”。醒悟了,内心复活过来了,再不像以前那样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要离开父亲,独创天涯。醒悟过来之后,他就想:我父亲家有许许多多的雇工,吃的喝的应有尽有,我却在这里快要饿死了。他开始对照自己的处境和父亲家里雇工的处境。父亲家里雇工的境况可比他现在的光景强多了。即使当雇工也得当父家里的呀,起码有吃的对吗?虽然我不配当父亲的儿子,回到家里最起码我还可以当一个不被饿死的雇工。 于是小儿子准备回到父亲那里去。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17节的第一句话:“他醒悟过来”。说明他悔改了,意识到自己错了。耶稣相信的是,当一个人离开神,他便失去了自我,只有迷途知返,才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这是主耶稣基督对待我们每一个罪人的心态。他从没有对罪人失去信心,他相信通过他的爱、通过他的拯救,罪人可以回到父的身边,就像这个小儿子一样,只要父亲的慈爱仍然存在,这个小儿子就有回头的一天。 ### 二、父爱的等待 小儿子在外面流浪,父亲能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等待,等待儿子的醒悟,等待儿子的归来。这位父亲一直在等待小儿子的归来,他终于等来了好的结果,小儿子醒悟过来,说:“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 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18-19)这是小儿子的痛悔之词,他真切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自己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情,做了对不起神的事情。他来到父亲面前承认错误。按照他的行为,他实在不配称为父亲的儿子,他不敢以儿子的身份要求父亲接纳他。为了活命,他请求在父亲家里当一个雇工。让我感动的不是这个儿子认罪的深度,而是父亲莫大的慈爱。 小儿子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 他亲嘴。”(20节)父亲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这是爱的表达。小儿子走的时候,一定是很风光,现在回来了,穷困潦倒,衣衫褴褛,像一个乞丐。但还相离很远的时候,父亲就认出自己的儿子,就跑过去了。在等待小儿子的日子里,我们知道父亲一刻都没有忘记小儿子,小儿子深深地印在父亲的脑海中。所以即使小儿子已经面目全非,不再是当初那个少年,父亲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尤其这个“跑”字啊,透漏出父亲等的太久太久了,我们常常说盼星星盼月亮、望眼欲穿、望穿秋水等等这些词,我觉得都不如这个“跑”字如此情真意切的来形容这个父亲的等待!“等”本来是一个静态的画面,但耶稣却用“跑”这个动词来描绘父亲此刻的心请,我们的主真的是太会表达太会讲故事了,要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定是给主点赞加小红心加对吧。 弟兄姊妹们有过等待的经历吗?我们现在的等待基本上都是看手机看微信看时间等,很少出家门去等去迎接吧。有一次我回老家是从成都租了一台车开回去的,大约三个多小时的路程。前好几天我妈就开始电话里反复嘱咐我怎么走、在哪里停下歇一歇、大约几点到等等。从成都到我家有一段路是必经这路,我妈居然走了三四里地站在那路边等我,她的腰曾经摔过没有完全康复,走路实际上是不太方便的,但是她为了接我自己非得偷偷的跑这么远,她没有告诉我会在那里等,因为她知道我肯定不会同意。她完全可以坐在房间里等,或者站在门口街边等,但是她却走了那么远的路来等我。我们家是山区,那个马路并不宽,有些地方两辆车会车的时候都得专门找地方停下来让其中一辆先过去,然后另一辆再开,并且那个路很多弯弯曲曲的地方,所以还是比较危险的。当我从车窗看见我妈的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啪的一声就掉了下来。父亲对小儿子的爱不仅是体现在见到他的那一刻,而是在见到他之前长长的的等待中。 ### 三、父爱始终如一 当小儿子说请让我做你的雇工的时候,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路15:22)。父亲一系列的吩咐,已经告诉了小儿子:我已经接纳你了,你仍然是我的儿子,过去是我的儿子,现在同样是我的儿子。袍子代表儿子的荣耀,戒指代表着权威,鞋子代表儿子的名分。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仍然是儿子。不管从前他有什么样的过失,现在回到身边,儿子的地位、儿子的名分、儿子的身份,仍然不会变。小儿子想,我作一个雇工就可以了,但是在父亲的心里,你仍然是我的儿子。迷途知返的小儿子从前所失去的,今天因着父爱,全部重新拥有。不仅如此,父亲还吩咐仆人:“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路15:23-24)在父亲的心目中,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父亲比以前小儿子生活在他身边还要开心、还要快乐。在这里我们看到,父爱始终如一,永远不会改变,从来不会因着孩子的过错而改变。 我们的天父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因为我们是神的儿子,从前我们亏欠了 神,如保罗所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地上,通过他的爱,通过他为我们承担罪,通过他宝血的功效, 使我们重新恢复神儿子的名分和地位。以赛亚书46章3-4节说:“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余剩的,要听我言,你们自从生下,就蒙我保抱;自从出胎,便蒙我怀揣。直到你们年老,我仍这样;直到你们发白,我仍怀揣。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怀抱,也必拯救。”这是上帝借以赛亚的口告诉选民的一段话,说明神对雅各家和以色列家恒久的爱,这也是父对我们始终如一、不改变的爱。弟兄姊妹,我们是不是也像小儿子一样远离神,伤了祂的心,愿今天我们就向祂回转。 ### 四、大儿子的愤怒 浪子的比喻被称为最动人心弦、最美的比喻,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之说。所以父亲宰杀了最好的肥牛犊庆祝爱子的失而复得。这下大儿子不乐意了。有人说,这位可怜的老父亲失去的不只是一个儿子,而是两个。大儿子看似在家中,日日在田间劳作,与父亲从未分离,然而,弟弟的回归,照出了他内心与父亲之间的鸿沟。在日复一日之中,人对自己的真实状态已经习以为常,然而,当某个不寻常的事件来临之时,他的猝不及防的反应和解释,会让人的内心在瞬间毫不留情地赤露敞开。在小儿子的对比之下,他长久建立在道德优越感之上的大厦瞬间倾塌,顿感父亲和家的陌生,事实上他自己早已置身于父亲的荣辱之外,从来未曾真正了解父亲失子之痛,他没有父子情也没有手足情,他冷漠至极连一点点同理心都没有。他像一名雇工一样,置身于父亲的喜怒哀乐之外,甚至连一个雇工都不如,因为他被父亲对待弟弟这件事情深深地激怒了。父亲的回答显明挽回一个失去的儿子就有喜乐。 大儿子却重现了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做法,他们愤恨神怜悯的罪人。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开始那两节经文的写照。按他们的理解,他们忠心地服侍神,没有违反神的诫命,然而却从未因此得着应有的奖赏。事实的真相是,他们是宗教上的伪善者,他们的骄傲叫他们看不见自己远离神,看不见神丰丰富富的倾福与他们。这里是首尾相呼应的:耶稣为什么与罪人同桌吃饭?因为只要人愿意悔改,承认自己的罪,父亲的心就会快乐,也会为他们庆祝。弟兄姊妹们,某些时候我们是不是跟这个大儿子也很像呢?貌似自己很敬虔,做各种服事,但我们也不懂天父的心,离祂的心很远。愿神来帮助我们,让我们更加自己贴近天父的心。 比喻的最后,是父亲发出的“理当欢喜快乐”的邀请,大儿子是与父同乐还是做了别的选择呢?有人说大儿子也跟小儿子一样向父亲要家产,并且因为是长子要得更多,因为人都是贪婪的,尤其是在钱财上永远都觉得不够;也有的说大儿子同父亲、弟弟一起参加了欢乐的筵席。到底大儿子是怎么做的呢?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或者是其他的选项,故事的最后没有说明,这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待会儿咱们小组分享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